防癌体检:哪些真有用,哪些纯忽悠?

现代这个社会,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,比如患癌的风险,迎合着浮躁的检测风潮,没有底线的吹嘘、夸大,耽误了多少人、多少个家庭……

首先需要声明一下,目前还没有特别灵敏的办法把早期肿瘤给筛查出来。而且肿瘤是一类疾病,生长在不同器官上的肿瘤病灶,其诊断的难度都是不同的,所以市面上打着100%的旗号的防癌体检都是忽悠的。

现在我们来一个个地分析:

一、影像学检测:如胸片、胸透、PET-CT等

目前的研究显示,胸片不足以检测出直径很小的结节,而使用低剂量螺旋CT也只能检测大小在厘米级别的结节,但是这些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的。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对于50岁以上,经常吸烟的肿瘤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测。而不推荐普通人检测,因为辐射的累积会引发患癌风险。

PET-CT是一个非常价格高的检测,从8000到一万不等,一般用来判断肿瘤是否出现转移,一些没有底线的检测结构把这个检测作为体检的一部分,需要知道这个体检的辐射性非常高,没有任何权威机构推荐使用PET-CT进行健康体检。而且即便是PET-CT也只能检测直径在1厘米大小的结节,PET-CT的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一个人未患癌,这个罪造的不值,钱花的也实在冤枉。

二、血液肿瘤标志物

包含癌胚抗原(CEA)、甲胎蛋白(AFP)等等在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,有的号称达到了十几项,但是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升高并不是一定患癌,只是说明健康出现了一定的问题,这些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,也存在于良性肿瘤、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。临床上,很多已经患癌的患者,血液的肿瘤标志物反而都在正常值,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一个人是否患癌并不是灵敏度、特异性很高的指标。号称几滴血检测肿瘤标志物判断患癌风险,其实跟滥开药没有什么区别。

三、基因检测,一些事情您需知道

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知道两个事情,一个是患癌的风险是否高,另一个是否已经患癌但是还没有症状,这样如果还没有转移切除不就治愈了吗,这是非常美好的设想。

通过基因检测判断患癌风险是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,是检测人正常细胞的基因,看一下是否有天生的肿瘤易感基因。这里也不是越多越好,比如肺癌根本就没有发现什么基因突变跟患癌风险有关,所以随便测几个点告诉一个人患肺癌的风险是很胡闹的。而且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必须检测全部基因的编码区,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测几个热点,这样虽然几百块钱很便宜,但是对于受检者是不负责任的,不道德的。

另外一种情况,通过抽血检测血液里肿瘤细胞裂解释放的DNA片段(循环肿瘤DNA)或者完整的肿瘤细胞(循环肿瘤细胞CTC),目前都是科研阶段,没有可信服的数据证明这些是可以用于做肿瘤早期诊断的。未来也许可能,但是现在还不能在肿瘤很早的时候通过检查发现它,对于这个美好的未来可以展望,但是不能靠这个去卖钱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是靠谱的?

问题是现在的健康体检多数是走马观花,在体检结果上算是大打折扣了。有一些比较有科学依据的体检如下:

  1. 45岁以上的乙肝患者,应该定期做腹部B超检查。

  2. 女性第一次性生活两年后,进行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测,发现宫颈癌。

  3. 年龄大于50岁,每天抽烟1包以上,连续抽20年以上的人,需要做低剂量螺旋CT。

  4. 长期生活不规律,暴饮暴食,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进行胃镜检查。

  5. 肛门指检,普查直肠癌最简单的方式,长期便血或大便习惯异常者检查。

  6. B超,腹部B超可查出腹部各脏器状况,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应查。盆腔B超可了解卵巢、附件等情况。

  7. 三大常规,特别是血常规出现异常,很可能是血液系统肿瘤的表现。

  8. 肝肾功能,可查出肝肾的功能状况,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。

  9. 肿瘤标志物,如CEA、AFP和CA125等,有间接提示作用,但是不具备特异性。

  10. 胸片,非高危人群可查胸片排除一些风险。

  11. 基因检测,也就是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,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去查,但是注重权威性。

总之,对于防癌体检需了解的是,任何体检都不是100%的灵敏和准确,只是一个间接的参考,更无须花费过多的费用遭受辐射,反而增加患癌风险。


  • 发表于 2016-07-27 00:00
  • 阅读 ( 354 )
  • 分类:其他类型

0 条评论

请先 登录 后评论